《论语》记载:一天,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,孔子只讲了两个字——色难。意思是说,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,也是最难做到的。
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,都不会往心里去,唯独最难接受的,就是儿女给脸色看。有位老太太,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,正碰上儿子回来。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,心情不太好,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,生硬地说:“妈,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,别到处乱串。”母亲解释说:“我只是找张报纸,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。”儿子的脸色很难看,出门前扔下一句:“吃饱没事干。”没想到当天夜里,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。
儿女为什么难以给父母好脸色?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,如多愁善感,行动迟缓,说话絮絮叨叨,做事丢三落四等,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、宽容和善待。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,如任性、娇气、以自我为中心等,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、克服和纠正,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、不如意的事,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。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,要能够持之以久。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,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,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。
衰老是人之常情,孝老乃德之大义。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,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,从上学、择业到结婚生子,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?山东枣庄“捐肾救母”的田世国说:“母亲生我养我,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。”常思养育之恩,发自肺腑感喟“父母之恩与天地等”,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。
除了感恩之心,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。《礼记•祭义》云:“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,有和气者必有愉色,有愉色者必有婉容。”给父母好脸色,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,常怀恭敬之心,常省自身之过,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。有了恭敬心,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,自会温婉谦和,照顾侍候父母,自会恭谨周到。有了恭敬心,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,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。
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,只有在尽孝中,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,懂得责任的重要,感佩担当的真诚。感恩、责任、担当,孝所蕴藏的要素,不仅是一个人正心、修身、齐家的行事依据,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。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,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。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,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、家庭和睦、社会和谐的润滑剂,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。
国风之本在家风,家风之本在孝道。孝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,也是我们形塑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。
愿天下儿女,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。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,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。
来源:人民日报(2016年3月25日)